百代长期以来都是号称全球最资深的唱片公司,早在20世纪初留声机时代就开始灌录唱片,几十年内都位列世界五大之一。
到50年代,英国单独成立了百代公司,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支机构,一度为英国音乐唱片界的龙头企业。
可维持到2000年后,百代唱片在亚洲大中华地区先后两次被合股分拆,最终国际上的百代音乐版权资源也被索尼公司以22亿美元兼并,彻底终结了百年辉煌之路。
在中国市场来说,百代公司极有渊源,早在20年代就在上海展开业务。
尽管百代公司正式诞生是50年代,可“百代”这个中文词却早就在中国诞生。
源于该公司收购的一家Pathe-Marconi唱片,百代正是Pathe一词的中文音译。
这家公司的地址到现在还为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公司所拥有。
旧上海时期,这家公司就推出有周璇、胡蝶等知名歌手,还有聂耳、冼星海等著名作曲家也在这里录制歌曲。
全球流行音乐飞速发展的时候,百代公司也在港台地区推出很多明星抢占市场,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点有罗文、陈百强是非常有特点的歌手,他们音色纯正,歌曲旋律大多契合70年代以来风靡的小调风,有独特的怀旧气质。
像陈百强于1977年从无线电视台出道,一开始就定位唱歌,并不以演戏为主,尽管影迷都知道,陈百强寥寥几次演电影《失业生》《秋天的童话》等都很让人难忘。
刘德华首张专辑《只知道此刻爱你》1985年实际陈百强在百代唱片的时间并不长,只发了《FirstLove》《不再流泪》两张专辑。
其中有不少歌是自己创作,像《眼泪为你流》等也算代表曲目。
之后改投华纳,推出像《摘星》《今宵多珍重》等更多经典作品,把怀旧和潮流看似两种很矛盾的韵味,在他的粤语歌中结合的很好,所以陈百强多年来一直受欢迎,应该说和他意外早逝并不完全有因果关系。
虽然受限于时代,他的歌曲多走抒情风,即使今天重温也能够被接受。
因为陈百强似乎很早就抓住一个要害:怀旧本身永远都是“流行”的一大元素。
由于陈百强、罗文(后加入华星)这些歌手很快跳槽,80年代的百代实力并不强。
但最早阶段的刘德华却在百代有近5年时间,出过好几张专辑。
都知道,刘德华早年属于无线电视台演员。
由周润发举荐他出演许鞍华的《投奔怒海》跨入电影圈初步获得瞩目,当时刚二十岁。
本片的老板是著名影星夏梦,她刚退休专门成立了青鸟电影公司。
参演《投奔怒海》,刘德华与歌手出身的林子祥合作(林子祥一直是香港华纳唱片的台柱,他的前妻吴正元是香港华纳的总经理),受到鼓励往唱歌发展,包括请教林子祥演唱技巧。
刘德华在1985年与无线因续约闹得非常不愉快,据说新合约专门针对接演电影有严格限制,导致TVB把当年准备由刘德华主演的《雪山飞狐》改成吕良伟,跟着就酿出雪藏打压风波。
所以这一年,刘德华把重心转向音乐,可惜《只知道此刻爱你》《情感的禁区》《回到你身边》《爱的连线》等几张在百代的专辑反响都不太好。
刘德华短期向林子祥请教的根本没学到家,到1990年刘德华再转到宝艺星才真正入行,他遇到真正给歌唱打下基础的制作人杜自持。
杜自持与作曲大家顾嘉辉是世交,22岁就拜入门下作私人助理。
80年代中期力推了李克勤、林忆莲两位非常优秀的歌手。
遇到刘德华时,他认为声音乍听还行,可稍微细听就能发现刘德华根本不会唱歌,只会跟着旋律感觉走,一句歌词哪里停顿、哪里换气都不知道,要手把手重新教,实际他们年龄相当。
张宇《一言难尽》专辑1995年经过杜自持认真打磨,加上刘德华对工作的敬业、认真、努力是从无瑕疵,《可不可以》《爱不完》《如果你是我的传说》《一起走过的日子》《来生缘》等一系列国语粤语专辑轮番推出,终于成功打开音乐事业,此后牢牢占据四大天王之一,比作为演员多年靠耍帅和接片杂靠谱许多,当时他的专辑几乎每张都卖过100万,这份成绩单非常扎实。
由于早期歌手流失严重,90年代以后,百代开始大力发掘新歌手,巫启贤、张宇是力推的新秀(巫启贤从80年代就出道了,但多数专辑是在新马地区发行)。
从1992年到1994年,短短三年,巫启贤在百代推出《红尘来去一场梦》,《等你等到我心痛》,《太傻》和《爱情傀儡》,几乎张张出名,迅速在华语市场打响知名度。
之后《爱那么重》也依然保持很高人气,甚至巫启贤开始偶尔混迹香港影视圈,演过《慈云山十三太保》一类电影,还拿下过表演新人奖。
与他类似创作型歌手张宇,比巫启贤稍晚1993年加入百代,据说是出于音乐人袁惟仁举荐。
第一张专辑《用心良苦》已树立他比较“苦情”的路子,刚好契合他有点嘶哑的嗓音。
之后《一言难尽》《消息》《整个八月》《一个人的天荒地老》《雨一直下》等等,开启他非常个性化的道路,加上他的音乐和黄金搭档十一郎(本名萧慧文)几近完美的合作,很快收获众多歌迷。
实际从张宇出道前就开始为其他歌手写歌,如1992年万芳的《猜心》(收在《真情》专辑),第二年被王菲(当时还叫王靖雯)翻成粤语版《如风》(收在《十万个为什么》专辑)。
百代为了做大业务,终于90年代中期兼并点将唱片,在经营方面吸纳原点将的核心——姚谦,主推跳槽加盟的那英、王菲两大实力女唱将,迅速成为华语乐坛最引人瞩目的大公司。
在此之前,百代拿得出手的女歌手恐怕只有一位1993年左右加入的彭羚。
其他像邝美云早在1989年就从宝丽金过到百代,当时公司的原创和包装都乏力,邝美云的代表作总给人感觉是翻唱,哪怕她是原唱都不红,比如著名的《容易受伤的女人》和《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以至于地位尴尬,她于1997年后就渐渐淡出了。
张信哲《梦想》专辑1996年彭羚的实力和影响都不算差,在并入点将之前,彭羚还不能说打开多大局面,她一般是配唱影视歌曲,比如周润发去好莱坞前的《和平饭店》的主题曲《完全因你》,TVB剧集《廉政英雄》主题曲《出色女子》等。
彭羚推出《囚鸟》代表作已是1996年,两年后彭羚结婚,被财大气粗的索尼(90年代还叫新力哥伦比亚,因为隶属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2004年与另一大唱片BMG合并后才开始主推索尼名号,但日本公司的牌子则一直是索尼,并没有涉及BMG的字样)挖走了。
出道以来话题不断的王菲,与宝丽金的新艺宝合约到期后,曾因怀孕暂别乐坛。
1997年产后以6000万身价加盟百代唱片成为华语音乐界一条重磅新闻。
当时王菲自己出资参与制作,与制作人梁荣骏和经纪人陈家瑛(在王菲之前她是陈百强的经理人,与王菲从1992至2004年合作了12年,之后包装的就是红极一时的陈奕迅)合伙拥有“一间制作”,在百代共推5张专辑《王菲1997》《唱游》《只爱陌生人》《寓言》《王菲2001》,首尾都刻意用“王菲”名字为标识,尝试个性的音乐,基本没有太商业化的歌曲了,甚至就连演唱也非常轻松和恬淡。
而王菲的资深好姐妹那英之前也算宝丽金渊源颇深的福茂唱片歌手,同一年和王菲一起入百代,两人凭一曲《相约九八》唱的街知巷闻,一把将那英推上一线地位。
那英在百代的包装下,《征服》《干脆》《心酸的浪漫》三张专辑完全是港台流行歌曲风格,并且质量上乘。
2001年,那英过到华纳唱片,《我不是天使》《如今》等专辑继续保持影响。
百代业务的蒸蒸日上,主要归功于原点将公司元老之一,也是重要作词人的姚谦成为百代唱片亚太区的负责人,一手发掘萧亚轩(1999年首张专辑就拿下百代亚洲片区年度销量冠军,仅台湾市场就超过50万张,百代期间几乎张张专辑都热门,红到香港影坛救市力作《无间道》也让她客串亮个相)、江美琪(参加歌唱比赛时并不算特别优秀,只有第四名成绩,外形也非常普通,出道时期专辑打出“我爱王菲”“第二眼美女”等充满噱头的名称,当时并不很成功,等有江美琪自己风格以后,凭《双手的温柔》《想起》等抒情风歌曲终于赢得较多歌迷接受)、戴佩妮、侯湘婷(出道仅三四年,2002年《17、18、19新歌精选》之后,侯湘婷基本转入影视圈,以后只出过两张影视原声专辑),也挖来王菲(姚谦早期为王菲写过《我愿意》等代表歌曲)、林忆莲(早年在华纳飞碟,后转投滚石并和李宗盛有一段感情纠葛)、蔡依林。
像蔡依林先在环球出过三张专辑,2001年闹出单方面中止合约纠纷,具体内幕外人并不很清楚。
据公布的新闻来看,蔡依林认为只与环球有专辑合约,但环球代表经纪人吴大卫(早年飞碟比较二线的音乐人,本身也是歌手,与黄莺莺等有合作)认为还拥有广告、演出等包装项目在内的事务。
但蔡依林与家人认为条款和账目不清,坚持结束合作。
一年后进入索尼凭《看我72变》《城堡》等专辑翻身大红,到百代发的《舞娘》《唯我独尊》都保持水准,甚至发过英文专辑《爱的练习语》,这期间算是蔡依林的巅峰阶段。
之后再转入华纳仍然算天后级人物,但状态慢慢开始滑坡。
所以通观来看,由于姚谦出色的整合资源,发掘新人,一手把百代的事务打造到顶点,这一阶段的百代旗下女歌手新老兼顾,最为豪华鼎盛,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与百代抗衡,稍微了解幕后的歌迷至今都对姚谦的大名如雷贯耳。
王菲跨世纪大碟《寓言》2000年他从点将起家,一开始就与张清芳、江淑娜等女歌手合作,后来也善于发掘栽培女歌手,因此得到一个“最懂女人心的音乐人”雅号。
百代唱片从1997年到2008年有十年左右时间为华语音乐界的翘楚。
以这一年为分界,当时蔡依林跳槽华纳,跟着江美琪与百代合约期满,戴佩妮的巅峰期结束(之后《原谅我就是这样的女生》《回家路上》《纯属意外》等专辑版权不稳定,水准也参差不齐),重磅人物林忆莲在2006年《呼吸》后也离开了,先20230年后在华纳出过《两心花》等歌曲(属于电视剧《出轨的女人》原声专辑),然后跳环球有《盖亚》等新专辑,风格已经很脱离过去的林忆莲。
王菲早在2005年与百代合约期满后就半隐退,到20230年以后才又偶尔参加一些演出,也没有再正式推什么专辑。
小天后萧亚轩也是2005年与百代约满转去华纳(她与华纳签了两次合约,到2006年才正式通过刘天健签约,发了一张专辑明显不如百代时期)。
2008年被与百代有渊源的金牌大风重新拉拢,推出《三面夏娃》《钻石糖》《潇洒小姐》等专辑重拾一些人气。
21世纪初期的百代看起来势头很盛,可实际已属于“回光返照”。
一来2000年以后整体音乐界开始滑坡衰落,歌迷粉丝当然不清不楚,可资深业内人士都闻得出危机的味道;二来由于一时间歌手太多,宣传推广方面屡屡曝出对某些歌手用心不足,导致业绩下滑,最终沦为被其他公司再次收购的厄运。
首先,一个重大危机的标志就是姚谦于2005年离开百代。
实际2000年以后,之前宝丽金出身的大腕郑东汉基本接管了百代唱片大中华地区业务,所以,几年间,百代发生一段看似继续兴旺,实际被暗中掏空的诡异现象,这就是与香港的金牌大风的合伙。
金牌大风老板是与郑东汉多年关系密切的搭档黄柏高,环球吞掉宝丽金及正东等以后,黄柏高离开单独组建了这家新公司,名义上属于与百代合伙,单独负责香港地区业务,比如郑东汉的宝贝儿子郑中基就在旗下。
可多年以后再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郑东汉是以百代大中华地区负责人身份,和黄柏高联合以金牌大风的名义谋划取代原百代唱片业务,当时打出的名号是“步升百代”,实际已经在逐步削弱淡化百代的影响。
像林忆莲发粤语专辑《本色》(2005年)就属金牌大风,当然可以认为林忆莲仍是百代歌手,但正如公司名号是步升百代,金牌大风已经与百代并列了,可金牌大风的如杨千嬅(恰好杨千嬅在2006年与金牌大风合约期满)、邓丽欣等和百代毕竟就毫无瓜葛。
很难说金牌大风是被百代收购的关系,这方面有点再现当年华纳与飞碟的一幕,只不过凭郑东汉与黄柏高非常好的私人关系,两家公司合作的结局并不像华纳和飞碟当年那么悲剧。
萧亚轩《明天》专辑2001年金牌大风与百代的合股及之后的业务趋势,以百代功臣姚谦离开的2005-2006年度,成为一个显著分水岭。
这一年,郑东汉拿金牌大风充作百代“子公司”说事,对外宣称这家公司独占香港市场三成以上的比例,成功跃上香港地区最大的娱乐唱片公司(貌似可以看出郑东汉是一心要助力黄柏高的新公司上位)。
甚至可以大胆揣测,金牌大风与百代合伙的意图就是要消化原百代在亚洲区的各种资源,借百代的壳壮大自己。
金牌大风于2002年才成立,短短三五年光景,黄柏高的业务能力虽然很强,可毕竟优势只局限香港,可这家公司很快拿下众多台湾艺人资源,甚至还有内陆不少人脉,要说不靠郑东汉和原百代公司多年经营怎么可能办到?比如周笔畅、许巍,比如胡歌风靡一时的《仙剑》影视歌曲(当时金牌大风代理了华研国际在内陆的音乐发行,所以《仙剑一》有动力火车这一华研国际的歌手献唱);比如2009年甜心小天后王心凌签约金牌大风,都知道她一直主打的是国语歌曲和台湾市场。
还有秦岚这种偶尔才唱歌、主攻内陆影视剧的演员居然也属于旗下。
她因《还珠格格3》与黄奕一起出道,但并不像黄奕曾依靠保利博纳公司积极拓展港片市场。
秦岚只时不时会唱一些影视剧歌曲,到20233年与苏有朋合演偶像剧《非缘勿扰》,才正式发第一张专辑《一肩之隔》。
其次,等到金牌大风成功在港台内陆独树一帜,没过两年,百代于2023年被索尼公司以22亿美元彻底收购,所谓大中华片区不复存在。
对百代21世纪后巅峰期的“改弦更张”,很难让人相信以郑东汉这种资深的高人会不清楚行情走向,或者说没有丝毫洞察力。
所以笔者认为,当时的发展动向应该是郑东汉有意为之,不至于百代忽然消失的时候,公司这些资源跟着一朝分崩离析,他像是提前数年就有了精明的“安排部署”。
可千算万算,尽管金牌大风用十年左右时间好容易做成了一盘精彩“大局”,势头正盛,并非没有旁人“黄雀在后”。
到20234年,华纳公司又大手笔在香港单独收购金牌大风,所谓娱乐企业终归是大鳄横行,小鱼再机敏灵巧还是难以避免被吃掉。
于是21世纪10年代以后,整个大格局就剩下环球、华纳和索尼三大巨头,唯一始终没有受外资干扰生存至今的独立音乐公司,恐怕台湾只有滚石,而香港只有2000年才出现的英皇了,其实像滚石也曾与环球有一些发行业务的合作。
今时今日,重新审视百代从并购点将再到与金牌大风的关系,多少可以看出这些唱片公司和流行音乐如何走向衰落的一些内部趋势。
在外资公司多年干预下,不断进行拆分、并购的市场游戏规则,表面上的初衷可能是为了想把业务做大做强,但音乐行业和电影行业都属于文化与艺术为核心品质的东西,和其他产品、实体经济很有些不同。
更微妙的是,音乐和电影也有区别,本身更契合流行、常变、短暂种种不利于长期稳健发展的特性,所以更加“转瞬即逝”。
如此,这些公司在面对激烈竞争的氛围下,急于发掘短期利益,以一个个明星为支撑,从90年代以后就更加追求流行音乐的商业化。
试看90年中期到2005年这十年左右,一方面让外人看到流行音乐维持着鼎盛繁荣,另一方面却是唱片公司并购最激烈的十年,甚至伴随网络媒介的逐步发达,已经产生唱片工业衰落的征兆。
同样在这十年左右的大环境里,早期诸多才华横溢的幕后音乐人已经和分分合合的公司企业们失去依靠,很多当年制造无数好听歌曲的音乐人,基本陆续淡出了圈子。
以积极一些的眼光看,可能认为这是正常的人才交替,而今天再回首看那期间,实际无所谓港台或内陆的水土问题,而是太多人单纯对流行音乐的生产环境失掉了热情,在这种过于肤浅、粗糙的业态环境下,谁还走红,谁不走红,唱什么样的歌已经没有了意义。
百代长期以来都是号称全球最资深的唱片公司,早在20世纪初留声机时代就开始灌录唱片,几十年内都位列世界五大之一。
到50年代,英国单独成立了百代公司,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支机构,一度为英国音乐唱片界的龙头企业。
可维持到2000年后,百代唱片在亚洲大中华地区先后两次被合股分拆,最终国际上的百代音乐版权资源也被索尼公司以22亿美元兼并,彻底终结了百年辉煌之路。
在中国市场来说,百代公司极有渊源,早在20年代就在上海展开业务。
尽管百代公司正式诞生是50年代,可“百代”这个中文词却早就在中国诞生。
源于该公司收购的一家Pathe-Marconi唱片,百代正是Pathe一词的中文音译。
这家公司的地址到现在还为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公司所拥有。
旧上海时期,这家公司就推出有周璇、胡蝶等知名歌手,还有聂耳、冼星海等著名作曲家也在这里录制歌曲。
全球流行音乐飞速发展的时候,百代公司也在港台地区推出很多明星抢占市场,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点有罗文、陈百强是非常有特点的歌手,他们音色纯正,歌曲旋律大多契合70年代以来风靡的小调风,有独特的怀旧气质。
像陈百强于1977年从无线电视台出道,一开始就定位唱歌,并不以演戏为主,尽管影迷都知道,陈百强寥寥几次演电影《失业生》《秋天的童话》等都很让人难忘。
刘德华首张专辑《只知道此刻爱你》1985年实际陈百强在百代唱片的时间并不长,只发了《FirstLove》《不再流泪》两张专辑。
其中有不少歌是自己创作,像《眼泪为你流》等也算代表曲目。
之后改投华纳,推出像《摘星》《今宵多珍重》等更多经典作品,把怀旧和潮流看似两种很矛盾的韵味,在他的粤语歌中结合的很好,所以陈百强多年来一直受欢迎,应该说和他意外早逝并不完全有因果关系。
虽然受限于时代,他的歌曲多走抒情风,即使今天重温也能够被接受。
因为陈百强似乎很早就抓住一个要害:怀旧本身永远都是“流行”的一大元素。
由于陈百强、罗文(后加入华星)这些歌手很快跳槽,80年代的百代实力并不强。
但最早阶段的刘德华却在百代有近5年时间,出过好几张专辑。
都知道,刘德华早年属于无线电视台演员。
由周润发举荐他出演许鞍华的《投奔怒海》跨入电影圈初步获得瞩目,当时刚二十岁。
本片的老板是著名影星夏梦,她刚退休专门成立了青鸟电影公司。
参演《投奔怒海》,刘德华与歌手出身的林子祥合作(林子祥一直是香港华纳唱片的台柱,他的前妻吴正元是香港华纳的总经理),受到鼓励往唱歌发展,包括请教林子祥演唱技巧。
刘德华在1985年与无线因续约闹得非常不愉快,据说新合约专门针对接演电影有严格限制,导致TVB把当年准备由刘德华主演的《雪山飞狐》改成吕良伟,跟着就酿出雪藏打压风波。
所以这一年,刘德华把重心转向音乐,可惜《只知道此刻爱你》《情感的禁区》《回到你身边》《爱的连线》等几张在百代的专辑反响都不太好。
刘德华短期向林子祥请教的根本没学到家,到1990年刘德华再转到宝艺星才真正入行,他遇到真正给歌唱打下基础的制作人杜自持。
杜自持与作曲大家顾嘉辉是世交,22岁就拜入门下作私人助理。
80年代中期力推了李克勤、林忆莲两位非常优秀的歌手。
遇到刘德华时,他认为声音乍听还行,可稍微细听就能发现刘德华根本不会唱歌,只会跟着旋律感觉走,一句歌词哪里停顿、哪里换气都不知道,要手把手重新教,实际他们年龄相当。
张宇《一言难尽》专辑1995年经过杜自持认真打磨,加上刘德华对工作的敬业、认真、努力是从无瑕疵,《可不可以》《爱不完》《如果你是我的传说》《一起走过的日子》《来生缘》等一系列国语粤语专辑轮番推出,终于成功打开音乐事业,此后牢牢占据四大天王之一,比作为演员多年靠耍帅和接片杂靠谱许多,当时他的专辑几乎每张都卖过100万,这份成绩单非常扎实。
由于早期歌手流失严重,90年代以后,百代开始大力发掘新歌手,巫启贤、张宇是力推的新秀(巫启贤从80年代就出道了,但多数专辑是在新马地区发行)。
从1992年到1994年,短短三年,巫启贤在百代推出《红尘来去一场梦》,《等你等到我心痛》,《太傻》和《爱情傀儡》,几乎张张出名,迅速在华语市场打响知名度。
之后《爱那么重》也依然保持很高人气,甚至巫启贤开始偶尔混迹香港影视圈,演过《慈云山十三太保》一类电影,还拿下过表演新人奖。
与他类似创作型歌手张宇,比巫启贤稍晚1993年加入百代,据说是出于音乐人袁惟仁举荐。
第一张专辑《用心良苦》已树立他比较“苦情”的路子,刚好契合他有点嘶哑的嗓音。
之后《一言难尽》《消息》《整个八月》《一个人的天荒地老》《雨一直下》等等,开启他非常个性化的道路,加上他的音乐和黄金搭档十一郎(本名萧慧文)几近完美的合作,很快收获众多歌迷。
实际从张宇出道前就开始为其他歌手写歌,如1992年万芳的《猜心》(收在《真情》专辑),第二年被王菲(当时还叫王靖雯)翻成粤语版《如风》(收在《十万个为什么》专辑)。
百代为了做大业务,终于90年代中期兼并点将唱片,在经营方面吸纳原点将的核心——姚谦,主推跳槽加盟的那英、王菲两大实力女唱将,迅速成为华语乐坛最引人瞩目的大公司。
在此之前,百代拿得出手的女歌手恐怕只有一位1993年左右加入的彭羚。
其他像邝美云早在1989年就从宝丽金过到百代,当时公司的原创和包装都乏力,邝美云的代表作总给人感觉是翻唱,哪怕她是原唱都不红,比如著名的《容易受伤的女人》和《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以至于地位尴尬,她于1997年后就渐渐淡出了。
张信哲《梦想》专辑1996年彭羚的实力和影响都不算差,在并入点将之前,彭羚还不能说打开多大局面,她一般是配唱影视歌曲,比如周润发去好莱坞前的《和平饭店》的主题曲《完全因你》,TVB剧集《廉政英雄》主题曲《出色女子》等。
彭羚推出《囚鸟》代表作已是1996年,两年后彭羚结婚,被财大气粗的索尼(90年代还叫新力哥伦比亚,因为隶属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2004年与另一大唱片BMG合并后才开始主推索尼名号,但日本公司的牌子则一直是索尼,并没有涉及BMG的字样)挖走了。
出道以来话题不断的王菲,与宝丽金的新艺宝合约到期后,曾因怀孕暂别乐坛。
1997年产后以6000万身价加盟百代唱片成为华语音乐界一条重磅新闻。
当时王菲自己出资参与制作,与制作人梁荣骏和经纪人陈家瑛(在王菲之前她是陈百强的经理人,与王菲从1992至2004年合作了12年,之后包装的就是红极一时的陈奕迅)合伙拥有“一间制作”,在百代共推5张专辑《王菲1997》《唱游》《只爱陌生人》《寓言》《王菲2001》,首尾都刻意用“王菲”名字为标识,尝试个性的音乐,基本没有太商业化的歌曲了,甚至就连演唱也非常轻松和恬淡。
而王菲的资深好姐妹那英之前也算宝丽金渊源颇深的福茂唱片歌手,同一年和王菲一起入百代,两人凭一曲《相约九八》唱的街知巷闻,一把将那英推上一线地位。
那英在百代的包装下,《征服》《干脆》《心酸的浪漫》三张专辑完全是港台流行歌曲风格,并且质量上乘。
2001年,那英过到华纳唱片,《我不是天使》《如今》等专辑继续保持影响。
百代业务的蒸蒸日上,主要归功于原点将公司元老之一,也是重要作词人的姚谦成为百代唱片亚太区的负责人,一手发掘萧亚轩(1999年首张专辑就拿下百代亚洲片区年度销量冠军,仅台湾市场就超过50万张,百代期间几乎张张专辑都热门,红到香港影坛救市力作《无间道》也让她客串亮个相)、江美琪(参加歌唱比赛时并不算特别优秀,只有第四名成绩,外形也非常普通,出道时期专辑打出“我爱王菲”“第二眼美女”等充满噱头的名称,当时并不很成功,等有江美琪自己风格以后,凭《双手的温柔》《想起》等抒情风歌曲终于赢得较多歌迷接受)、戴佩妮、侯湘婷(出道仅三四年,2002年《17、18、19新歌精选》之后,侯湘婷基本转入影视圈,以后只出过两张影视原声专辑),也挖来王菲(姚谦早期为王菲写过《我愿意》等代表歌曲)、林忆莲(早年在华纳飞碟,后转投滚石并和李宗盛有一段感情纠葛)、蔡依林。
像蔡依林先在环球出过三张专辑,2001年闹出单方面中止合约纠纷,具体内幕外人并不很清楚。
据公布的新闻来看,蔡依林认为只与环球有专辑合约,但环球代表经纪人吴大卫(早年飞碟比较二线的音乐人,本身也是歌手,与黄莺莺等有合作)认为还拥有广告、演出等包装项目在内的事务。
但蔡依林与家人认为条款和账目不清,坚持结束合作。
一年后进入索尼凭《看我72变》《城堡》等专辑翻身大红,到百代发的《舞娘》《唯我独尊》都保持水准,甚至发过英文专辑《爱的练习语》,这期间算是蔡依林的巅峰阶段。
之后再转入华纳仍然算天后级人物,但状态慢慢开始滑坡。
所以通观来看,由于姚谦出色的整合资源,发掘新人,一手把百代的事务打造到顶点,这一阶段的百代旗下女歌手新老兼顾,最为豪华鼎盛,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与百代抗衡,稍微了解幕后的歌迷至今都对姚谦的大名如雷贯耳。
王菲跨世纪大碟《寓言》2000年他从点将起家,一开始就与张清芳、江淑娜等女歌手合作,后来也善于发掘栽培女歌手,因此得到一个“最懂女人心的音乐人”雅号。
百代唱片从1997年到2008年有十年左右时间为华语音乐界的翘楚。
以这一年为分界,当时蔡依林跳槽华纳,跟着江美琪与百代合约期满,戴佩妮的巅峰期结束(之后《原谅我就是这样的女生》《回家路上》《纯属意外》等专辑版权不稳定,水准也参差不齐),重磅人物林忆莲在2006年《呼吸》后也离开了,先20230年后在华纳出过《两心花》等歌曲(属于电视剧《出轨的女人》原声专辑),然后跳环球有《盖亚》等新专辑,风格已经很脱离过去的林忆莲。
王菲早在2005年与百代合约期满后就半隐退,到20230年以后才又偶尔参加一些演出,也没有再正式推什么专辑。
小天后萧亚轩也是2005年与百代约满转去华纳(她与华纳签了两次合约,到2006年才正式通过刘天健签约,发了一张专辑明显不如百代时期)。
2008年被与百代有渊源的金牌大风重新拉拢,推出《三面夏娃》《钻石糖》《潇洒小姐》等专辑重拾一些人气。
21世纪初期的百代看起来势头很盛,可实际已属于“回光返照”。
一来2000年以后整体音乐界开始滑坡衰落,歌迷粉丝当然不清不楚,可资深业内人士都闻得出危机的味道;二来由于一时间歌手太多,宣传推广方面屡屡曝出对某些歌手用心不足,导致业绩下滑,最终沦为被其他公司再次收购的厄运。
首先,一个重大危机的标志就是姚谦于2005年离开百代。
实际2000年以后,之前宝丽金出身的大腕郑东汉基本接管了百代唱片大中华地区业务,所以,几年间,百代发生一段看似继续兴旺,实际被暗中掏空的诡异现象,这就是与香港的金牌大风的合伙。
金牌大风老板是与郑东汉多年关系密切的搭档黄柏高,环球吞掉宝丽金及正东等以后,黄柏高离开单独组建了这家新公司,名义上属于与百代合伙,单独负责香港地区业务,比如郑东汉的宝贝儿子郑中基就在旗下。
可多年以后再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郑东汉是以百代大中华地区负责人身份,和黄柏高联合以金牌大风的名义谋划取代原百代唱片业务,当时打出的名号是“步升百代”,实际已经在逐步削弱淡化百代的影响。
像林忆莲发粤语专辑《本色》(2005年)就属金牌大风,当然可以认为林忆莲仍是百代歌手,但正如公司名号是步升百代,金牌大风已经与百代并列了,可金牌大风的如杨千嬅(恰好杨千嬅在2006年与金牌大风合约期满)、邓丽欣等和百代毕竟就毫无瓜葛。
很难说金牌大风是被百代收购的关系,这方面有点再现当年华纳与飞碟的一幕,只不过凭郑东汉与黄柏高非常好的私人关系,两家公司合作的结局并不像华纳和飞碟当年那么悲剧。
萧亚轩《明天》专辑2001年金牌大风与百代的合股及之后的业务趋势,以百代功臣姚谦离开的2005-2006年度,成为一个显著分水岭。
这一年,郑东汉拿金牌大风充作百代“子公司”说事,对外宣称这家公司独占香港市场三成以上的比例,成功跃上香港地区最大的娱乐唱片公司(貌似可以看出郑东汉是一心要助力黄柏高的新公司上位)。
甚至可以大胆揣测,金牌大风与百代合伙的意图就是要消化原百代在亚洲区的各种资源,借百代的壳壮大自己。
金牌大风于2002年才成立,短短三五年光景,黄柏高的业务能力虽然很强,可毕竟优势只局限香港,可这家公司很快拿下众多台湾艺人资源,甚至还有内陆不少人脉,要说不靠郑东汉和原百代公司多年经营怎么可能办到?比如周笔畅、许巍,比如胡歌风靡一时的《仙剑》影视歌曲(当时金牌大风代理了华研国际在内陆的音乐发行,所以《仙剑一》有动力火车这一华研国际的歌手献唱);比如2009年甜心小天后王心凌签约金牌大风,都知道她一直主打的是国语歌曲和台湾市场。
还有秦岚这种偶尔才唱歌、主攻内陆影视剧的演员居然也属于旗下。
她因《还珠格格3》与黄奕一起出道,但并不像黄奕曾依靠保利博纳公司积极拓展港片市场。
秦岚只时不时会唱一些影视剧歌曲,到20233年与苏有朋合演偶像剧《非缘勿扰》,才正式发第一张专辑《一肩之隔》。
其次,等到金牌大风成功在港台内陆独树一帜,没过两年,百代于2023年被索尼公司以22亿美元彻底收购,所谓大中华片区不复存在。
对百代21世纪后巅峰期的“改弦更张”,很难让人相信以郑东汉这种资深的高人会不清楚行情走向,或者说没有丝毫洞察力。
所以笔者认为,当时的发展动向应该是郑东汉有意为之,不至于百代忽然消失的时候,公司这些资源跟着一朝分崩离析,他像是提前数年就有了精明的“安排部署”。
可千算万算,尽管金牌大风用十年左右时间好容易做成了一盘精彩“大局”,势头正盛,并非没有旁人“黄雀在后”。
到20234年,华纳公司又大手笔在香港单独收购金牌大风,所谓娱乐企业终归是大鳄横行,小鱼再机敏灵巧还是难以避免被吃掉。
于是21世纪10年代以后,整个大格局就剩下环球、华纳和索尼三大巨头,唯一始终没有受外资干扰生存至今的独立音乐公司,恐怕台湾只有滚石,而香港只有2000年才出现的英皇了,其实像滚石也曾与环球有一些发行业务的合作。
今时今日,重新审视百代从并购点将再到与金牌大风的关系,多少可以看出这些唱片公司和流行音乐如何走向衰落的一些内部趋势。
在外资公司多年干预下,不断进行拆分、并购的市场游戏规则,表面上的初衷可能是为了想把业务做大做强,但音乐行业和电影行业都属于文化与艺术为核心品质的东西,和其他产品、实体经济很有些不同。
更微妙的是,音乐和电影也有区别,本身更契合流行、常变、短暂种种不利于长期稳健发展的特性,所以更加“转瞬即逝”。
如此,这些公司在面对激烈竞争的氛围下,急于发掘短期利益,以一个个明星为支撑,从90年代以后就更加追求流行音乐的商业化。
试看90年中期到2005年这十年左右,一方面让外人看到流行音乐维持着鼎盛繁荣,另一方面却是唱片公司并购最激烈的十年,甚至伴随网络媒介的逐步发达,已经产生唱片工业衰落的征兆。
同样在这十年左右的大环境里,早期诸多才华横溢的幕后音乐人已经和分分合合的公司企业们失去依靠,很多当年制造无数好听歌曲的音乐人,基本陆续淡出了圈子。
以积极一些的眼光看,可能认为这是正常的人才交替,而今天再回首看那期间,实际无所谓港台或内陆的水土问题,而是太多人单纯对流行音乐的生产环境失掉了热情,在这种过于肤浅、粗糙的业态环境下,谁还走红,谁不走红,唱什么样的歌已经没有了意义。
目录
- 1 两男吸一乳
- 2 扶着麻麻的大屁股
- 3 度假胜地马尼拉赌场晚期体育支持书
- ▪ 澳门威尼斯赌场在海外体育博彩
- ▪ Gangwon Land Roulette最大最大在线赌场合法
- 4 垂乳五十路茂木芳江
- ▪ 麻豆freesexHD
- ▪ 美国永久居民韩国赌场甘旺陆地赌场annal
- 5 老虎机游戏API Max 88客户中心
- 6 松本麻里奈AV在线播放
- ▪ 澳门巴卡拉特规则招募
- ▪ 芒果tv电视版叫什么
- ▪ 一个XBET促销代码澳门赌场默认博彩
- 7 奇米影视777四色狠狠
- ▪ 女方提出离婚怎么挽回
- ▪ 赌场老虎机倒注博彩
- ▪ 八戒院影私人福利
- ▪ GANGWON LAND REVIEW海外巴卡拉特
- ▪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国语
- 8 澳门巴卡拉特最小最大最大在线插槽推荐
- ▪ 我的搜子的职业3
- ▪ 红砖还能生产吗
- ▪ 玩弄放荡人妇系列高清在线观看
- ▪ 日本不卡v
骂人语音播放《骂人语音播放》由来
编辑骂人语音播放《骂人语音播放》起源